发布时间:2020-03-03 10:10:40来源:阅读: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数据库能保证操作的原子性,一个操作要么不做要么都做,即使在数据库宕机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操作一半的情况,这个就需要数据库的日志和一套完善的崩溃恢复机制来保证。本文仔细剖析了InnoDB的崩溃恢复流程,代码基于5.6分支。
redo日志: 现代数据库都需要写redo日志,例如修改一条数据,首先写redo日志,然后再写数据。在写完redo日志后,就直接给客户端返回成功。这样虽然看过去多写了一次盘,但是由于把对磁盘的随机写入(写数据)转换成了顺序的写入(写redo日志),性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当数据库挂了之后,通过扫描redo日志,就能找出那些没有刷盘的数据页(在崩溃之前可能数据页仅仅在内存中修改了,但是还没来得及写盘),保证数据不丢。
undo日志: 数据库还提供类似撤销的功能,当你发现修改错一些数据时,可以使用rollback指令回滚之前的操作。这个功能需要undo日志来支持。此外,现代的关系型数据库为了提高并发(同一条记录,不同线程的读取不冲突,读写和写读不冲突,只有同时写才冲突),都实现了类似MVCC的机制,在InnoDB中,这个也依赖undo日志。为了实现统一的管理,与redo日志不同,undo日志在Buffer Pool中有对应的数据页,与普通的数据页一起管理,依据LRU规则也会被淘汰出内存,后续再从磁盘读取。与普通的数据页一样,对undo页的修改,也需要先写redo日志。
检查点: 英文名为checkpoint。数据库为了提高性能,数据页在内存修改后并不是每次都会刷到磁盘上。checkpoint之前的数据页保证一定落盘了,这样之前的日志就没有用了(由于InnoDB redolog日志循环使用,这时这部分日志就可以被覆盖),checkpoint之后的数据页有可能落盘,也有可能没有落盘,所以checkpoint之后的日志在崩溃恢复的时候还是需要被使用的。InnoDB会依据脏页的刷新情况,定期推进checkpoint,从而减少数据库崩溃恢复的时间。检查点的信息在第一个日志文件的头部。
崩溃恢复: 用户修改了数据,并且收到了成功的消息,然而对数据库来说,可能这个时候修改后的数据还没有落盘,如果这时候数据库挂了,重启后,数据库需要从日志中把这些修改后的数据给捞出来,重新写入磁盘,保证用户的数据不丢。这个从日志中捞数据的过程就是崩溃恢复的主要任务,也可以成为数据库前滚。当然,在崩溃恢复中还需要回滚没有提交的事务,提交没有提交成功的事务。由于回滚操作需要undo日志的支持,undo日志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需要redo日志来保证,所以崩溃恢复先做redo前滚,然后做undo回滚。
我们从源码角度仔细剖析一下数据库崩溃恢复过程。整个过程都在引擎初始化阶段完成(innobase_init),其中最主要的函数是innobase_start_or_create_for_mysql,innodb通过这个函数完成创建和初始化,包括崩溃恢复。首先来介绍一下数据库的前滚。
前滚数据库,主要分为两阶段,首先是日志扫描阶段,扫描阶段按照数据页的space_id和page_no分发redo日志到hash_table中,保证同一个数据页的日志被分发到同一个哈希桶中,且按照lsn大小从小到大排序。扫描完后,再遍历整个哈希表,依次应用每个数据页的日志,应用完后,在数据页的状态上至少恢复到了崩溃之前的状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代码。
首先,打开所有的ibdata文件(open_or_create_data_files)(ibdata可以有多个),每个ibdata文件有个flush_lsn在头部,计算出这些文件中的max_flush_lsn和min_flush_lsn,因为ibdata也有可能有数据没写完整,需要恢复,后续(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_func)通过比较checkpont_lsn和这两个值来确定是否需要对ibdata前滚。接着,打开系统表空间和日志表空间的所有文件(fil_open_log_and_system_tablespace_files),防止出现文件句柄不足,清空buffer pool(buf_pool_invalidate)。接下来就进入最最核心的函数: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_func,注意,即使数据库是正常关闭的,也会进入。
虽然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_func看过去很冗长,但是很多代码都是为了LOG_ARCHIVE特性而编写的,真正数据崩溃恢复的代码其实不多。
首先,初始化一些变量,查看srv_force_recovery这个变量,如果用户设置跳过前滚阶段,函数直接返回。接着,初始化recv_sys结构,分配hash_table的大小,同时初始化flush list rbtree。recv_sys结构主要在崩溃恢复前滚阶段使用。hash_table就是之前说的用来存不同数据页日志的哈希表,哈希表的大小被初始化为buffer_size_in_bytes/512, 这个是哈希表最大的长度,超过就存不下了,幸运的是,需要恢复的数据页的个数不会超过这个值,因为buffer poll最多(数据库崩溃之前脏页的上线)只能存放buffer_size_in_bytes/16KB个数据页,即使考虑压缩页,最多也只有buffer_size_in_bytes/1KB个,此外关于这个哈希表内存分配的大小,可以参考bug#53122。flush list rbtree这个主要是为了加入插入脏页列表,InnoDB的flush list必须按照数据页的最老修改lsn(oldest_modifcation)从小到大排序,在数据库正常运行时,可以通过log_sys->mutex和log_sys->log_flush_order_mutex保证顺序,在崩溃恢复则没有这种保证,应用数据的时候,是从第一个元素开始遍历哈希表,不能保证数据页按照最老修改lsn(oldest_modifcation)从小到大排序,这样就需要线性遍历flush_list来寻找插入位置,效率太低,因此引入红黑树,加快查找插入的位置。
接着,从ib_logfile0的头中读取checkpoint信息,主要包括checkpoint_lsn和checkpoint_no。由于InnoDB日志是循环使用的,且最少要有2个,所以ib_logfile0一定存在,把checkpoint信息存在里面很安全,不用担心被删除。checkpoint信息其实会写在文件头的两个地方,两个checkpoint域轮流写。为什么要两个地方轮流写呢?假设只有一个checkpoint域,一直更新这个域,而checkpoint域有512字节(OS_FILE_LOG_BLOCK_SIZE),如果刚好在写这个512字节的时候,数据库挂了,服务器也挂了(先不考虑硬件的原子写特性,早期的硬件没有这个特性),这个512字节可能只写了一半,导致整个checkpoint域不可用。这样数据库将无法做崩溃恢复,从而无法启动。如果有两个checkpoint域,那么即使一个写坏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尝试恢复,虽然有可能这个时候日志已经被覆盖,但是至少提高了恢复成功的概率。两个checkpoint域轮流写,也能减少磁盘扇区故障带来的影响。checkpoint_lsn之前的数据页都已经落盘,不需要前滚,之后的数据页可能还没落盘,需要重新恢复出来,即使已经落盘也没关系,因为redo日志时幂等的,应用一次和应用两次都一样(底层实现: 如果数据页上的lsn大于等于当前redo日志的lsn,就不应用,否则应用。
checkpoint_no可以理解为checkpoint域写盘的次数,每次刷盘递增1,同时这个值取模2可以用来实现checkpoint_no域的轮流写。正常逻辑下,选取checkpoint_no值大的作为最终的checkpoint信息,用来做后续崩溃恢复扫描的起始点。
接着,使用checkpoint域的信息初始化recv_sys结构体的一些信息后,就进入日志解析的核心函数recv_group_scan_log_recs,这个函数后续我们再分析,主要作用就是解析redo日志,如果内存不够了,就直接调用应用(recv_apply_hashed_log_recs)日志,然后再接着解析。如果需要应用的日志很少,就仅仅解析分发日志,到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finish函数中在应用日志。
接着,依据当前刷盘的数据页状态做一次checkpoint,因为在recv_group_scan_log_recs里可能已经应用部分日志了。至此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_func函数结束。
在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finish函数中,如果srv_force_recovery设置正确,就开始调用函数recv_apply_hashed_log_recs应用日志,然后等待刷脏的线程退出(线程是崩溃恢复时临时启动的),最后释放recv_sys的相关资源以及hash_table占用的内存。
至此,数据库前滚结束。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redo日志解析函数以及redo日志应用函数的实现细节。
解析函数的最上层是recv_group_scan_log_recs,这个函数调用底层函数(log_group_read_log_seg),按照RECV_SCAN_SIZE(64KB)大小分批读取。读取出来后,首先通过block_no和lsn之间的关系以及日志checksum判断是否读到了日志最后(所以可以看出,并没一个标记在日志头标记日志的有效位置,完全是按照上述两个条件判断是否到达了日志尾部),如果读到最后则返回(之前说了,即使数据库是正常关闭的,也要走崩溃恢复逻辑,那么在这里就返回了,因为正常关闭的checkpoint值一定是指向日志最后),否则则把日志去头掐尾放到一个recv_sys->buf中,日志头里面存了一些控制信息和checksum值,只是用来校验和定位,在真正的应用中没有用。在放到recv_sys->buf之前,需要检验一下recv_sys->buf有没有满(RECV_PARSING_BUF_SIZE,2M),满了就报错(如果上一批解析有不完整的日志,日志解析函数不会分发,而是把这些不完整的日志留在recv_sys->buf中,直到解析到完整的日志)。接下的事情就是从recv_sys->buf中解析日志(recv_parse_log_recs)。日志分两种:single_rec和multi_rec,前者表示只对一个数据页进行一种操作,后者表示对一个或者多个数据页进行多种操作。日志中还包括对应数据页的space_id,page_no,操作的type以及操作的内容(recv_parse_log_rec)。解析出相应的日志后,按照space_id和page_no进行哈希(如果对应的表空间在内存中不存在,则表示表已经被删除了),放到hash_table里面(日志真正存放的位置依然在buffer pool)即可,等待后续应用。这里有几个点值得注意:
如果是multi_rec类型,则只有遇到MLOG_MULTI_REC_END这个标记,日志才算完整,才会被分发到hash_table中。查看代码,我们可以发现multi_rec类型的日志被解析了两次,一次用来校验完整性(寻找MLOG_MULTI_REC_END),第二次才用来分发日志,感觉这是一个可以优化的点。目前日志的操作type有50多种,每种操作后面的内容都不一样,所以长度也不一样,目前日志的解析逻辑,需要依次解析出所有的内容,然后确定长度,从而定位下一条日志的开始位置。这种方法效率略低,其实可以在每种操作的头上加上一个字段,存储后面内容的长度,这样就不需要解析太多的内容,从而提高解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崩溃恢复速度,从结果看,可以提高一倍的速度(从38秒到14秒,详情可以参见bug#82937)。
如果发现checkpoint之后还有日志,说明数据库之前没有正常关闭,需要做崩溃恢复,因此需要做一些额外的操作(recv_init_crash_recovery),比如在错误日志中打印我们常见的“Database was not shutdown normally!”和“Starting crash recovery.”,还要从double write buffer中检查是否发生了数据页半写,如果有需要恢复(buf_dblwr_process),还需要启动一个线程用来刷新应用日志产生的脏页(因为这个时候buf_flush_page_cleaner_thread还没有启动)。最后还需要打开所有的表空间。。注意是所有的表。。。我们在阿里云RDS MySQL的运维中,常常发现数据库hang在了崩溃恢复阶段,在错误日志中有类似“Reading tablespace information from the .ibd files…”字样,这就表示数据库正在打开所有的表,然后一看表的数量,发现有几十甚至上百万张表。。。数据库之所以要打开所有的表,是因为在分发日志的时候,需要确定space_id对应哪个ibd文件,通过打开所有的表,读取space_id信息来确定,另外一个原因是方便double write buffer检查半写数据页。针对这个表数量过多导致恢复过慢的问题,MySQL 5.7做了优化,WL#7142, 主要思想就是在每次checkpoint后,在第一次修改某个表时,先写一个新日志mlog_file_name(包括space_id和filename的映射),来表示对这个表进行了操作,后续对这个表的操作就不用写这个新日志了,当需要崩溃恢复时候,多一次扫描,通过搜集mlog_file_name来确定哪些表被修改过,这样就不需要打开所有的表来确定space_id了。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内存。之前说过,如果有太多的日志已经被分发,占用了太多的内存,日志解析函数会在适当的时候应用日志,而不是等到最后才一起应用。那么问题来了,使用了多大的内存就会出发应用日志逻辑。答案是:buffer_pool_size_in_bytes – 512 * buffer_pool_instance_num * 16KB。由于buffer_pool_instance_num一般不会太大,所以可以任务,buffer pool的大部分内存都被用来存放日志。剩下的那些主要留给应用日志时读取的数据页,因为目前来说日志应用是单线程的,读取一个日志,把所有日志应用完,然后就可以刷回磁盘了,不需要太多的内存。
应用日志的上层函数为recv_apply_hashed_log_recs(应用日志也可能在io_helper函数中进行),主要作用就是遍历hash_table,从磁盘读取对每个数据页,依次应用哈希桶中的日志。应用完所有的日志后,如果需要则把buffer_pool的页面都刷盘,毕竟空间有限。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同一个数据页的日志必须按照lsn从小到大应用,否则数据会被覆盖。只应用redo日志lsn大于page_lsn的日志,只有这些日志需要重做,其余的忽略。应用完日志后,把脏页加入脏页列表,由于脏页列表是按照最老修改lsn(oldest_modification)来排序的,这里通过引入一颗红黑树来加速查找插入的位置,时间复杂度从之前的线性查找降为对数级别。当需要某个数据页的时候,如果发现其没有在Buffer Pool中,则会查看这个数据页周围32个数据页,是否也需要做恢复,如果需要则可以一起读取出来,相当于做了一次io合并,减少io操作(recv_read_in_area)。由于这个是异步读取,所以最终应用日志的活儿是由io_helper线程来做的(buf_page_io_complete),此外,为了防止短时间发起太多的io,在代码中加了流量控制的逻辑(buf_read_recv_pages)。如果发现某个数据页在内存中,则直接调用recv_recover_page应用日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InnoDB应用日志其实并不是单线程的来应用日志的,除了崩溃恢复的主线程外,io_helper线程也会参与恢复。并发线程数取决于io_helper中读取线程的个数。
执行完了redo前滚数据库,数据库的所有数据页已经处于一致的状态,undo回滚数据库就可以安全的执行了。数据库崩溃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没有提交的事务或者已经提交的事务,这个时候就需要决定是否提交。主要分为三步,首先是扫描undo日志,重新建立起undo日志链表,接着是,依据上一步建立起的链表,重建崩溃前的事务,即恢复当时事务的状态。最后,就是依据事务的不同状态,进行回滚或者提交。
在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_func之后,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finish之前,调用了trx_sys_init_at_db_start,这个函数做了上述三步中的前两步。
第一步在函数trx_rseg_array_init中处理,遍历整个undo日志空间(最多TRX_SYS_N_RSEGS(128)个segment),如果发现某个undo segment非空,就进行初始化(trx_rseg_create_instance)。整个每个undo segment,如果发现undo slot非空(最多TRX_RSEG_N_SLOTS(1024)个slot),也就行初始化(trx_undo_lists_init)。在初始化undo slot后,就把不同类型的undo日志放到不同链表中(trx_undo_mem_create_at_db_start)。undo日志主要分为两种:TRX_UNDO_INSERT和TRX_UNDO_UPDATE。前者主要是提供给insert操作用的,后者是给update和delete操作使用。之前说过,undo日志有两种作用,事务回滚时候用和MVCC快照读取时候用。由于insert的数据不需要提供给其他线程用,所以只要事务提交,就可以删除TRX_UNDO_INSERT类型的undo日志。TRX_UNDO_UPDATE在事务提交后还不能删除,需要保证没有快照使用它的时候,才能通过后台的purge线程清理。
第二步在函数trx_lists_init_at_db_start中进行,由于第一步中,已经在内存中建立起了undo_insert_list和undo_update_list(链表每个undo segment独立),所以这一步只需要遍历所有链表,重建起事务的状态(trx_resurrect_insert和trx_resurrect_update)。简单的说,如果undo日志的状态是TRX_UNDO_ACTIVE,则事务的状态为TRX_ACTIVE,如果undo日志的状态是TRX_UNDO_PREPARED,则事务的状态为TRX_PREPARED。这里还要考虑变量srv_force_recovery的设置,如果这个变量值为非0,所有的事务都会回滚(即事务被设置为TRX_ACTIVE),即使事务的状态应该为TRX_STATE_PREPARED。重建起事务后,按照事务id加入到trx_sys->trx_list链表中。最后,在函数trx_sys_init_at_db_start中,会统计所有需要回滚的事务(事务状态为TRX_ACTIVE)一共需要回滚多少行数据,输出到错误日志中,类似:5 transaction(s) which must be rolled back or cleaned up。InnoDB: in total 342232 row operations to undo的字样。
第三步的操作在两个地方被调用。一个是在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finish的最后,另外一个是在recv_recovery_rollback_active中。前者主要是回滚对数据字典的操作,也就是回滚DDL语句的操作,后者是回滚DML语句。前者是在数据库可提供服务之前必须完成,后者则可以在数据库提供服务(也即是崩溃恢复结束)之后继续进行(通过新开一个后台线程trx_rollback_or_clean_all_recovered来处理)。因为InnoDB认为数据字典是最重要的,必须要回滚到一致的状态才行,而用户表的数据可以稍微慢一点,对外提供服务后,慢慢恢复即可。因此我们常常在会发现数据库已经启动起来了,然后错误日志中还在不断的打印回滚事务的信息。事务回滚的核心函数是trx_rollback_or_clean_recovered,逻辑很简单,只需要遍历trx_sys->trx_list,按照事务不同的状态回滚或者提交即可(trx_rollback_resurrected)。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事务是TRX_STATE_PREPARED状态,那么在InnoDB层,不做处理,需要在Server层依据binlog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回滚事务,如果binlog已经写了,事务就提交,因为binlog写了就可能被传到备库,如果主库回滚会导致主备数据不一致,如果binlog没有写,就回滚事务。
innodb_fast_shutdown:
innodb_fast_shutdown = 0。这个表示在MySQL关闭的时候,执行slow shutdown,不但包括日志的刷盘,数据页的刷盘,还包括数据的清理(purge),ibuf的合并,buffer pool dump以及lazy table drop操作(如果表上有未完成的操作,即使执行了drop table且返回成功了,表也不一定立刻被删除)。
innodb_fast_shutdown = 1。这个是默认值,表示在MySQL关闭的时候,仅仅把日志和数据刷盘。
innodb_fast_shutdown = 2。这个表示关闭的时候,仅仅日志刷盘,其他什么都不做,就好像MySQL crash了一样。
这个参数值越大,MySQL关闭的速度越快,但是启动速度越慢,相当于把关闭时候需要做的工作挪到了崩溃恢复上。另外,如果MySQL要升级,建议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一次干净的shutdown。
innodb_force_recovery:
这个参数主要用来控制InnoDB启动时候做哪些工作,数值越大,做的工作越少,启动也更加容易,但是数据不一致的风险也越大。当MySQL因为某些不可控的原因不能启动时,可以设置这个参数,从1开始逐步递增,知道MySQL启动,然后使用SELECT INTO OUTFILE把数据导出,尽最大的努力减少数据丢失。
innodb_force_recovery = 0。这个是默认的参数,启动的时候会做所有的事情,包括redo日志应用,undo日志回滚,启动后台master和purge线程,ibuf合并。检测到了数据页损坏了,如果是系统表空间的,则会crash,用户表空间的,则打错误日志。
innodb_force_recovery = 1。如果检测到数据页损坏了,不会crash也不会报错(buf_page_io_complete),启动的时候也不会校验表空间第一个数据页的正确性(fil_check_first_page),表空间无法访问也继续做崩溃恢复(fil_open_single_table_tablespace、fil_load_single_table_tablespace),ddl操作不能进行(check_if_supported_inplace_alter),同时数据库也被不能进行写入操作(row_insert_for_mysql、row_update_for_mysql等),所有的prepare事务也会被回滚(trx_resurrect_insert、trx_resurrect_update_in_prepared_state)。这个选项还是很常用的,数据页可能是因为磁盘坏了而损坏了,设置为1,能保证数据库正常启动。
innodb_force_recovery = 2。除了设置1之后的操作不会运行,后台的master和purge线程就不会启动了(srv_master_thread、srv_purge_coordinator_thread等),当你发现数据库因为这两个线程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时,可以设置。
innodb_force_recovery = 3。除了设置2之后的操作不会运行,undo回滚数据库也不会进行,但是回滚段依然会被扫描,undo链表也依然会被创建(trx_sys_init_at_db_start)。srv_read_only_mode会被打开。
innodb_force_recovery = 4。除了设置3之后的操作不会运行,ibuf的操作也不会运行(ibuf_merge_or_delete_for_page),表信息统计的线程也不会运行(因为一个坏的索引页会导致数据库崩溃)(info_low、dict_stats_update等)。从这个选项开始,之后的所有选项,都会损坏数据,慎重使用。
innodb_force_recovery = 5。除了设置4之后的操作不会运行,回滚段也不会被扫描(recv_recovery_rollback_active),undo链表也不会被创建,这个主要用在undo日志被写坏的情况下。
innodb_force_recovery = 6。除了设置5之后的操作不会运行,数据库前滚操作也不会进行,包括解析和应用(recv_recovery_from_checkpoint_start_func)。
SD卡存储卡数据恢复软件下载 v4.1.29专业免费版
5.5 MB
IV可视化引擎下载
172.5M
SuperRecovery数据恢复软件(超级硬盘数据恢复工具) 7.0.4.0 免费版
6.3M
easyrecovery pro(硬盘数据恢复工具) v14.0.0.4 免费版
78.6M
easyrecovery pro(硬盘数据恢复工具) v14.0.0.4 官方版
87.8M
gghost一键恢复下载
14.5M
protel99(电路原理设计图和PCB软件) se 中文版
81M
一键恢复工具下载
9.0M
互盾安卓恢复大师下载
529KB
小牛文件恢复软件(数据恢复工具) v4.8.0 最新版
6.1M
微云网盘(文件存储客户端) v5.0.804 电脑版
52.3M
无敌数据恢复(磁盘数据恢复工具) v4.1.29.50317 破解版
5.49MB
易极数据恢复软件下载
12.26M
联想企业网盘客户端(网盘数据存储软件) v5.2.2.20 官方版
127M
袋鼠存储下载
97.06M
超级数据恢复软件(电脑数据恢复工具) 6.8.1 破解版
3.3MB
迅雷资源搜索引擎下载
5.0M
顶尖数据恢复软件下载
7.5M
飞象极速浏览器(智能双引擎浏览工具) v5.0.1.10 官方版
70.3M
Disk Drill pro下载
34.3M
2019-05-29
联想笔记本恢复Windows 8系统提示:无法初始化电脑,缺少所需的驱动器分区
给 Python 初学者:从零入门 Django 开发网站教程
驱动和软件下载列表 ThinkPad A22e (Software and Device Drivers )
摄像头无法使用
Apache mod_alias设置路径别名
系统提示:您已超过了所支持的USB设备数
Docker命令行参考(18) – docker exec在运行中的容器执行一个命令
联想智能云教室用户手册
Mysql 学习之EXPLAIN作用